——生产工艺;
——维修保养;
——检验、分析、检测设施;
——原材料、半成品的采购;
——设备更新;
——产品运输、储存、使用和服务等;
——废弃物的处理、贮存、处置和利用。
b) 环境因素的变更
在下列情况发生变更时要及时更新确定和评价环境因素:
——法律、法规、标准发生变更;
——生产工艺发生变更;
——新建、扩建和改建项目。
c) 判定重要环境因素依据
评价重要环境因素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:
——有关国家、地方及行业的环境保护法律、法规和标准的要求;
——环境影响的范围;
——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;
——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;
——社会和公众的关注程度和环境敏感点。
d) 环境目标、指标的制定
企业应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,企业在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重要环境因素、可选技术方案、资金、运行和经营要求,同时要符合公司的HSE管理方针与目标。
e) 污染防治实施方案
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是实现环境目标、指标的具体措施。
1)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基本要求
—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应贯穿企业活动、产品、服务的全过程,体现污染预防的思想;
——尽量采用清洁生产工艺。
2)制定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步骤
——依据环境目标、指标,结合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,提出备选方案;
——对备选方案进行筛选排序;
——进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;
——确定批准最终方案计划,形成文件(文件包括:目的、内容的描述、对现实环境目标、指标的作用;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、费用预算、实施程序及时间、监督评估等)。
4.3.3隐患治理
企业应对风险评价、HSE检查和正常生产运行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隐患和问题,按中国石化[1999]安字467号“事故隐患治理管理工作规定”和有关环境治理的要求,进行隐患评估,编制和实施隐患治理整改计划。
4.3.3.1隐患治理的范围
a) 危及装置安全生产、环境保护和工业卫生的各种因素;
b) 导致事故发生或扩大的生产设施、安全设施隐患;
c) 可能造成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;
d) 可能对大气、地下水资源、敏感水域和社区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。
4.3.3.2隐患评估
4.3.3.2.1隐患自评
企业各级单位应按HSE有关标准,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对隐患进行自评,自评后的隐患应建立完整、齐全的档案资料,并保送上级HSE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。其内容包括:
——评估报告;
——评审意见;
——技术结论;
——隐患治理方案;
——整改进度和责任人;
——资金概预算情况等。
4.3.3.2.2申报和复查
a) 基层单位对HSE检查和装置运行中暴露出的隐患,应及时组织本单位有关人员对隐患进行自评。通过自评,能够整改的隐患项目及时安排整改,需资金投入和对系统生产有较大影响的隐患,编制评估报告,上报二级单位HSE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,暂时不能整改的隐患,要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,保证安全。
b) 二级单位对基层单位上报的隐患和安全检查、风险评价、装置运行中暴露出的隐患,应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隐患进行评估论证。根据评估结论,二级单位能够整改的隐患立即组织整改,需列入技术措施投资计划和大修更新改造计划进行整改的隐患项目,编制评估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后,报企业HSE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。 30/67 首页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尾页 |